王家大户(下)16
巴莱也不大,就有一条街,有那么十多家开店的,卖个针头线脑,暖壶泥盆啥的。都是老农民,也没有啥购买力,要是看见个人,可要跟你唠,有的却不过面子就买点东西,也有的唠了半天却啥也没买。
那天宝昌就是跟人家唠了半天的嗑,本来就口干舌燥的,又走了半天的道儿,就寻思去谁家喝口水。农村人,家里都挖着井,有的井深,水好喝,有的井浅,水苦。宝昌看着道边儿上有一家人家,房子挺破的,但肯定有人住,要是没人住,这种房子肯定早倒了。他就往院子里走,还得提防着有没有狗。他先喊了两声,见没人答应,也没有狗叫,就自己进了园子,用辘轳打水。人渴了饿了都很难受,宝昌把柳罐橫在井沿上,蹶起屁股,把嘴伸向水流,井洼凉水真甜,他大口大口地喝着,全不顾淌下的水早已经把他的鞋和裤腿都溅湿了。正当他喝得解渴时,感觉后面有个人,回头一看,一个漂亮的媳妇站在那里冲着他笑。
宝昌一下子不知所措起来,结结巴巴地说:“我喝口水。”“喝吧,喝吧,没事。”宝昌就又喝,那女人还是站在那儿看着他,虽然穿着不好,破衣烂衫的,可是模样是真好看,就是媳妇儿为闺女时也比不上这个女人十分之一。
宝昌喝完水想走,那寡妇问:“不进屋待一会儿。”
漂亮女人的话就是勾魂的索,如果说男人之中有柳下惠,那只能说他遇到的不是美人。不要说哪个男人定力十足,那是因为他受到的引诱不够。没有猫不偷腥,男人就是一只偷腥的猫。
宝昌不知道怎么的就神差鬼使地进了屋。后来的一切就顺其自然的发生了,干柴烈火凑到一起,那就只有一个词:烧。
杨寡妇家太穷了,和老高家比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连炕席都不全,宝昌的身上让破炕席给刮了几道口子,杨寡妇身上也有好多的血印子。这都没有关系,他们不知道疼。
躺在宝昌的怀里,杨寡妇问:“你知道我是谁吗?”
宝昌晃着头说:“不知道。”
“我是老杨家的,男的死了,这两天我把儿子送到邵家屯我妈家去了,就我自己在家,你别害怕。”
“我不害怕,那你知道我是谁吗?”
“知道啊,你不是东头老高家的吗?有时候你上巴莱就从这走,都能看见你。”
“奥。”
宝昌感觉到了,这寡妇早就相中自己了,一个是自己有钱,一个是他死了男人,需要救济。这个好办,趁着媳妇不注意,拿钱时多拿几块,就够他们娘俩花的。
这杨寡妇眼泪汪汪地说:“高宝昌,我不图你别的,我命太苦了,我男人死了,其他哥兄弟也都欺负我们,本来就穷,现在更穷了,你有时间顺路了过来看我一眼,别让我死了,好些天都没人知道。”
“你可别瞎说,哪能让你死,你死了你儿子咋办?” “你要是能要,就收你家当个长工吧。”
“那么小,哪能行,这样吧,我抽空给你送几块钱来,别让别人知道。”
杨寡妇说,我不是图你的钱,却也眼泪巴叉地同意了,钱,宝昌身上就有,当时就掏出了两块,杨寡妇拿在手里,看了两眼,掖在了炕席下边。两个人又是亲热一番,宝昌才往回走。
临走时,宝昌说:“买领新炕席。”回到家撒了个谎,说道上遇见人唠嗑了。
高王氏心思都在孩子身上,也没有多心,至于宝昌身上的血印子,高王氏没看到,他们俩已经好久没有睡到一个被窝里了。
就这样,竟然维持了两年多,高王氏知道后,当时就闹开了,如果不闹不是高王氏的风格,稍带说她现在可是一家之主。她劈头盖脸地给宝昌一顿大耳雷子,也不顾长工们围着看,也不管孩子们又哭又嚷。
宝昌是肯定不还手的,一个是他怕还手打坏了媳妇,高王氏再发疯,气力也有限,打到脸上,打到身上,并不疼,而且也够不到宝昌的脸,所谓的大耳雷子都是对着空气在扇。再一个就是自己理亏,也不好意思还手。
高王氏也打累了,也打够了,就喊着:“你给我跪下。”
宝昌最开始不愿意,但看着高王氏气得脸红脖子粗的,也挺心疼。结婚后,他一直都很听话,心想,跪就跪吧,能咋的,反正都已经丢了人,也不在乎多丢些,索性舍出这张脸了,他就跪在屋地上。高王氏问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宝昌也没瞒,就把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你想啊,长工都趴在窗台上看着,大闺女跟大儿子也懂一些事了,抱着高王氏的腿哭,他的脸往哪儿搁?想想反正也是这样了,死猪不怕开水烫吧?你爱咋地就咋地,说完之后跪在那里不再吭声。
这高王氏多精啊,她知道,放风筝不能死拽着,得一扽一扽的,自己已经当着外人打了他,接下来就该怀柔安抚了。
高王氏把长工们给撵走,长工们也知趣地回下屋竖起耳朵听着。
高王氏把门和窗户都关严了之后又挡上了窗帘,就跟他们刚结婚时候一样。
然后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数落高宝昌,说你高宝昌这么做你对得起我吗?我这么多年在你们老高家任劳任怨给你生孩子,你背着我找寡妇,你不要脸,你让我这脸往哪儿搁?见高宝昌还是不理他,就下了地把孩子都拉过来,小的就塞到宝昌手里。你看看这孩子都是你高宝昌的种,你这么做对得起他们吗?你让他们以后在贴岭窝堡咋抬头。
宝昌倒不怕这个,他心里头怕的是媳妇儿的二叔王才,王才也是个暴脾气,手里还有两杆快枪,这要是急眼了,放一枪命可能就没了,虽然这有些过了,不可能,可宝昌心里还是害怕。
“凤子,我知道我不对,你说咋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