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章 观看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感受多元文化
一九八四年七月二十八号,美国加州的阳光依然热烈。这一天是二十三届奥运会开幕的日子。
赵凯起个大早,为一家人做了丰盛的早餐,之后就像往常去野餐一样,在后备箱里带了足够的食物,一家人开车出了家门。这次赵凯把车内音响打开了,车里是一片祥和。赵凯夫妻俩坐在正副驾驶的座位上,蒋耀先两口子坐在后排,怀里各抱着一个孩子。
毓秀现在和两个孩子也渐渐熟悉了。她发现这边的孩子学习没那么紧张,整天就是玩儿。想想丽丽小时候,尤其上高中的几年,整天就是闷头学习,也是怪辛苦的。有时候她看着这姐弟俩吵架,不由地伤感起来,心疼丽丽没有过这样的体验。甚至想,如果有个姐妹,兴许会劝劝她别跟那乌达尔来往,比自己说多少都管用。转而又为自己的胡思乱想感觉幼稚,禁不住摇摇头。
好几次她见小姐俩吵得很凶,弟弟、弟媳都不管不问,就过去让弟媳管管。弟媳不好意思地对毓秀笑笑,走过去对两个小家伙“嘘”了几声,就又去忙她自己的去了。
赵凯则走过来对她说:“姐,你不用管他们,他们自己能解决。要是嫌吵,就把你们屋的门先关上。”
毓秀虽然纳闷儿,但也只能照弟弟的办法做。蒋耀先把一切都看在眼里,他一方面感觉化差异,另外,也想着毓秀如果再有个孩子,也许不会像现在这样。他想着赵凯说,毓秀的病最好的治疗是陪伴,他这些天在想今后该怎么办,该怎么跟丽丽说。
毓秀发现,这里的人不大喜欢打阳伞。弟媳出门都是涂防晒霜,他们两口子都喜好运动,也都有各自的运动伙伴。弟弟喜欢水上运动,也常去社区的健身房,肌肉锻炼得很发达。不知为什么,这让她想到了乌达尔。乌达尔个头比弟弟高不少,所以肌肉发达却并不显眼。弟弟赵凯的胸肌让毓秀觉得扎眼。弟媳则喜欢瑜伽,说是生了两个孩子,生完老大还不明显,生完小儿子,体型走样儿了,于是就爱上了瑜伽。常有弟媳的同伴来找弟媳一起出去到瑜伽馆做瑜伽。赵凯则是经常带着两个孩子去社区的游泳馆游泳。
老蒋经不住俩孩子的“逼蒋”,有一次也入水了。不想,只这一个举动,就颠覆了赵凯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转而追捧老蒋。老蒋其实多年没有游泳了,但就像他总对丽丽聊起的那样,运动这东西不会欺骗你。无论是打乒乓,骑自行车,只要年轻时学过,到啥时候都能捡起来。读就不行,年轻时读过的,一旦不用就忘得精光。老蒋虽然没有什么腹肌,看上去身材微微发福,但一入水就半天不见踪影,两个孩子发出尖叫,甚至找来了救生员。他们怎么会知道,老蒋还是水下摄影的主力呢。当他从容地浮出水面时,两个孩子都大声叫着,说以后就认他做老大了,跟着他混。把赵凯逗得哈哈大笑。
“姐夫,没想到您还有这两下子,早知道也订游泳、跳水的票,一起去看。”赵凯看蒋耀先的眼神充满了钦佩。
“不用,不用,你姐喜欢排球,我在家看电视就行。”蒋耀先现在想着以后生活的重心要转到毓秀身上了。
“欸,耀先。你说吕一鸣他们也应该去看今天的开幕式吧,不知道他们看哪些比赛,应该也是来看女排的。”毓秀突然问丈夫。
蒋耀先想,难得毓秀还想到吕一鸣,于是说:“运动馆里那么多人,怎么碰的上。开幕式想必他们也会来的。“
”谁呀,姐夫,你们可以给他打个电话呀。费用不贵的。要不就用我的手机打。“赵凯边开车,边搭着话。
洛杉矶奥运会的序幕在洛杉矶纪念体育场拉开了,一个太空人临空降落,全场欢声雷动。中国运动员的方阵进场时,蒋耀先、毓秀都流泪了。他们卯足劲地鼓掌。
毓秀不住地欠起脚,终于她朝蒋耀先喊着:”你看那儿,那儿,‘天安门城墙’。”
蒋耀先顺着毓秀手指的方向看过去,看到了周晓兰高大的身影,他知道毓秀是周晓兰的球迷。“天安门城墙”这美誉,还是听毓秀告诉自己的呢。他看着这时候的毓秀,心想:时间如果能停在这一刻,该多好,他喜欢看到眼前这样兴高采烈的妻子。
“啊,看见了,看见了。真的很精神。”蒋耀先说着,低头看看毓秀,见她满脸的自豪。旁边的华人也都欢呼着,有人凑过来问毓秀,什么是天安门城墙,毓秀爽朗地笑了,告诉他们周晓兰在女排里拦网技术最牛,于是得了个“天安门城墙”的美称。大家都说这个比喻形象,有气势。掌声更热烈了。
开幕式是由好莱坞导演策划的,富有美国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深深吸引了蒋耀先。火炬接力都是黑人运动员,最后职棒的运动员踏着庄严的步伐登上高高的铁梯,点了奥林匹亚圣火,火种点熊熊烧的火炬,再亮了奥运五环。全场再次沸腾了,在运动场里面的各国运动员放飞了他们手中的白色巨型气球,全场沸腾。蒋耀先想,这样的场面自己没能拍下来,太遗憾了。他看看身边的赵凯,觉得找机会一定跟他聊聊自己的想法。
蒋耀先不知道,这场面吕一鸣拍了照片。这一次洛杉矶之行,吕一鸣在邱枫的帮助下做了充分的准备。五年后,当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时,两人的公司已经在亚运村记者村有一席之地了。这一次,吕一鸣是在到岗广州白云宾馆公关经理之前,就担纲了宣传广州旅游的任务。到洛杉矶他就捕捉到信息,一位东莞姑娘参加了在希腊采集圣火的活动,她是洛杉矶圣火采集队列中唯一的亚洲面孔。于是吕一鸣去采访了她,邱枫把吕一鸣的稿译成了英,发到了网上。并通过往届北大毕业生,现在就职新华社的一位同学,准备登在纽约时报上。
邱枫站在看台的最下面一层,她一直注视着在寻找最佳角度的吕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