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都市言情 > 奋斗在洪武末年刘淳娶了谁 > 第84章 感觉有些不对劲

第84章 感觉有些不对劲

目录
最新都市言情小说: 中华第四帝国杨门遗孤:绝世嫂嫂美又飒穿越皇帝,开局推倒皇太后权倾朝野:和珅的危机与策略炮灰男配的人生2(快穿)崇祯:30年不上朝忍者记事大唐超时空:大唐改造计划三国:从凉州辅佐刘备隋唐风云录:从小兵到帝国谋士亮剑:从后勤部门开始夫君,给我贴贴我靠种田飞升了[穿书]夫郎他来自星际退婚后,满朝文武跪求我登基抢错人了怎么办三国之走别人的路劈劈劈劈劈劈劈劈劈劈劈劈劈劈劈本草纲目之药食同源谋定三国之贾诩文和

跛五有些理解不了杨大知县的想法,但是这并不妨碍跛五听明白了杨少峰的如意算盘——想方设法的让百姓多挣钱,百姓手里的钱多了,生计就能安稳,百姓就不会闹腾,杨大知县就能躺在县衙里睡大觉。

一边胡乱琢磨着,跛五一边拱手应道:“高明,还是县尊高明。”

杨少峰杨大知县呵的笑了一声,在返回县衙的路上又指着县城的方向说道:“以后,等通往兖州府的官道修好了,咱们再把通往汶上和济宁的路,通往泰安和济南、益都的路都修一修。”

“反正百姓们闲着也是闲着,为了防止他们闲出病来,倒还不如给他们找点事儿干。”

“秋播,开荒,修路,开春之后挖渠,本官把这些活计给他们排得满满当当,他们一天天除了干活就是挣钱,自然也就没时间七想八想。”

……

时间忽忽过去十余天,眨眼就到了七月底。

开春后种下的高粱长得比人还高,火红火红的高粱穗犹如一枝枝起的火把一般挺在田间。

杨少峰杨大知县站在刘庙村的地头上,脑子里循环播放着谭魔王站在台上高唱“高粱熟来红满天,九儿我,送你去远方~”,声音甚至能压制往嘹亮无比的唢呐声,然后还他娘的总有一个戴着眼镜的家伙满脸激动的鼓掌叫好。

这些画面,不免让杨大知县的心底产生了一种错觉——谭魔王唱的九儿不是送其他人而是送自己,一送就把自己送回到几百年前的大明朝,那被压制的唢呐声也好像是在给自己送行……

用力摇了摇头,把谭魔王和那个戴眼镜的家伙都赶出脑海,又用理智强行让九儿闭麦,杨少峰杨大知县又将目光投向田里。

在杨大知县看来,收高粱也是一门技术活。

经验老道的百姓用一只手抓住高粱杆,另一只手握着镰刀,然后微微弯腰,用镰刀的刀刃抵住高粱的气根顶部,手肘稍微用力往回一带,一株高粱就被砍倒。

等高粱收完之后,百姓们会将高粱葶从高粱秸中抽出,然后把高粱秸上的叶子都扒下来,这些叶子可以留着喂牲口,而被扒得光溜溜的高粱杆则会留下来,百姓们会把它编织成箔。

箔是百姓家里不可缺少的物件,这玩意儿可以用来晾晒棉花,因为箔上面见光,底下通风,棉花干的快,也可以在箔上铺一层布用来晾晒红枣又或者其他东西。

箔也可以用来铺床,只要再往箔上铺一层用麦秸编成的席子,这玩意儿就是纯天然无污染无公害的床垫。

箔还可以用来盖房子,百姓们在建造房子时,将箔铺在屋顶的檩木上可以起到椽子的作用,既减轻了屋顶的重量,又节约了成本。

有些百姓还会将箔挂在屋里的墙上,又或者干脆用箔充当隔断用的夹山墙。

箔的用途广,高粱葶也同样不是吃干饭的,在百姓们将高粱粒摔打出去,用锄头将高粱穗上残留的高粱粒刮干净后,就会把高粱葶捆起来制成扫帚,利用高粱穗的穗荛来扫地。

也有的百姓会把高粱葶砍短一些,这些短的高粱穗可以制作成刷锅用的扫帚,被砍下来的高粱葶也不会浪费,它们会被制作成帘子、蒸帘等等农家能够用到的东西。

哪怕是一些短小到不能制成帘子、蒸帘的高粱葶也会被百姓们收起来,等到腊月的时候就可以用它们来制作灶王爷的坐骑,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至于高粱粒留在地里的高粱茬子自然不用多说,高粱粒脱壳之后可以煮着吃,可以用来酿酒,高粱粒的壳能用来装枕头,哪怕是高粱茬子也会被百姓们用锄头刨出来,敲打掉泥土之后拿回家里晾晒,晒干了再拿来烧火。

高粱的一生,没有一丁一点儿的浪费,所有的部位,所有的用途,都被百姓开发到了极致。

杨大知县感叹完高粱的一生,又将目光投向了旁边的大豆。

虽然做不到像高粱那样儿物尽其用,所有的部位都能开发出乱七八糟的用途,但是大豆也不差,豆子被人拿来吃,剩下的根、叶、茎也会被拿来烧火,同样没有一丁点儿的浪费。

田里忙着收割高粱,搬运高粱,用锄头刨起高粱茬子的百姓不会像杨大知县一样感叹这个感叹那个。

在百姓的眼里,只有能吃不能吃,能用不能用,丰收还是欠收,其他的基本上都不在百姓考虑的范围之内。

很明显,眼前这些高粱在百姓眼里就是既能吃,又能用,而且还算得上是丰收的好东西。

唯一比较可惜的是,地里主要种的是大豆,高粱只是挑着垄种植,哪怕是高粱穗再怎么饱满圆润,自己真正能拿到手里的高粱米数量也不会太多。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土地被荒废多年,谁也不敢保证土地的肥力怎么样儿,只能先大量种植豆子以肥地,像高粱这种比较耗肥的作物,根本没有人敢多种。

杨大知县让人喊来刘三十二,直接开门见山的问道:“有了这些高粱,等再收完了豆子,能不能撑到明年收麦?”

刘三十二眉开眼笑的答道:“能,能!今年这些高粱穗子够饱满,一亩地差不多得有个三百来斤,就算种的少了些,一亩地不也得有个百十斤?”

“托大老爷的福,咱们刘庙村的百姓家家都有好几十亩地,像小的家里就有六十多亩地,我滴个娘嘞,这六十亩地就算再怎么样,差不多也得有个三千斤的高粱米,就算去了壳,差不多也得有个两千斤吧?再加上那些豆子,足够小的一家四口活到明年这时候了!”

两千斤的高粱米,够四个人吃一年的么?

这破玩意儿吃多了是不是伤胃?

老朱好像是不允许酿酒?

胡乱寻思一番,杨大知县又将目光投向了豆子地。

要是豆子也能丰收,等秋后就可以组织百姓大力开荒,到时候就不只是一家十七亩地,可能一家三十亩地都有可能。

到时候再把麦子一种,啧啧。

只是想着想着,杨大知县忽然又感觉有些不对劲。

他娘的,大旱之后是不是容易大涝来着?

喜欢奋斗在洪武元年请大家收藏:()奋斗在洪武元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