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地摊(第1/2 页)
初夏的天黑的晚,临近四点钟的时候白的刺眼的日头还挂在半天,闷热没有丝毫的消退,反倒是愈发的难耐,粘稠的空气就像是刚从桑拿室里飘出来,稍动就是一身的臭汗。
楚振邦提着一个编织袋,晃进博览馆前广场的时候,身上的衬衣早已湿透,脸上感觉粘腻腻的,油汗顺着两腮往下淌,抹一把,紧跟着又淌下来,擦都擦不净。
和头晌一样,广场上没有多少人,停车场里一辆辆各式各样的小车还停在那儿,楚振邦远远的瞅一眼,没看到那辆阿斯顿小跑,也没特意去找。
在停车场入口的栏杆边上找了一个显眼的位置,楚振邦眯着眼朝博览馆正门看了看,门前立柱下摆放的几块公告牌还在,负责门前警卫工作的武警增加了两个。此时,博览馆门前的台阶上还站了十几个人,有几个金发碧眼穿着西装的,一群人正站成一堆热络的聊着什么。
算算时间,差不多也到了今天洽谈会结束的时间,楚振邦解开编织袋束口的绳头,撑开袋子,从里面掏出来一沓折叠整齐的红纸,三两把展开,就着身后的停车场护栏用胶带粘上。
一下午的时间足够做好准备,一平米见方的染红纸是一份用毛笔写的启示,上边一般是标准的蝇头小楷,内容很简单,起头一部分是棉衬的用料、款式介绍。后面紧接着就是一份账单,介绍了这批棉衬的出厂成本,诸如面料成本、工序折耗等等。
账单制作的很详细,甚至连电费、次品折损之类的细目都列了进去,打眼一看,条理分明、支出详尽,简单一算基本上就能算出一件棉衬从制棉到制成成品整个工序下来所需要承担的成本,换句话说,就是给出了不包括利润在内的出厂价。
这个账单是楚振邦从渠水棉纺厂的会计账簿上得到的,对于任一个厂家来说,类似这样的账目明细都是不可能对外透露的,毕竟这东西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定价,关系到厂家的潜在利润。
楚振邦把这些账目明细公布出来,表面上是打了个诚信的招牌,实际上就是一种营销方式,放在后世这种类型的营销方式很多,很常见,但在眼下这个年代里,此种小伎俩无疑却是很新鲜的。
红染纸下面一部分是俄语,内容与上面一部分完全相同,只是对照的翻译,拿来给那些路过的客商们看的。
红染纸粘在栏杆上,微微有一丝风,整张纸被吹的轻轻晃动,发出“哗啦啦”的轻响。
楚振邦撩起衬衣下摆,在淌满汗的脸上抹一把,又就着裤腿擦了擦手,一番动作活像进城卖菜的老农。
又从编织袋里掏出来一面折叠整齐的薄帆布,一手提着一角猛力一抖,就势铺在地上。
编织袋里都是折叠整齐的棉衬,簇新簇新的,唯一令楚振邦感觉遗憾的,就是没时间弄一个精致的包装,否则的话,看上去倒是应该更有档次。
袋子里的棉衬一件件拿出来,交叠着平摊在薄帆布上,这小摊就算是齐活了。
博览馆广场上虽然人不多,但好歹也有一些,看到这边突然出现一个地摊,难免有好奇心重的人溜过来窥探。看到薄帆布上摆满了几种颜色不同但却款式类同的衬衣,不管是不是有心要买,也有人停下来打听。
待看到红染纸上的启示,好奇的人更多,几个好事的人也不回避,就在摊前你一句我一句的议论。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说成本账目有水分,有人说是哗众取宠,当然,更多的人都是觉得新鲜,卖家公开卖品成本的事情大家都还第一次看见。
楚振邦也不管别人说什么,就保持着一份平和的心态守在摊子后面,有一句没一句的跟围在摊前的路人闲聊,眼角的余光却始终关注着博览馆的正门。
时间掐的很准,摊子摆好不过六七分钟的时间,博览馆台阶前的那一伙人还没有散开,正门里先是出来两个胸前别着身份牌的年轻人,紧接着,呼啦啦的涌出来一票人,老外居多。
楚振邦原本在摊位后面蹲着,窥到洽商会散了场便若无其事的站起身,摸索着口袋掏出一支烟点上。
烟是软包的“哈尔滨”,劲挺冲,放在裤子口袋里时间长了,再加上天气热,稍有几分返潮,烟气吸进嘴里有点呛嗓子。
楚振邦强忍着抽了没两口,从博览馆里出来的第一拨人走过来,人数不多,六七个,其中有两个身材魁梧的外国佬,一看那块头就容易让人联想到奔跑在冰原上的北极熊。
一伙人说笑着走过来,临到近前的时候才发现楚振邦的小摊子。在最前面的中年人应该是陪同的官员,看到停车场入口的小摊子皱了皱眉,却也没说什么,打量楚振邦的目光却透着明显的不友善。
两个大块头的外国佬与身边的随行有说有笑,经过小摊的时候放慢脚步,显然是注意到了摊子上摆放的棉衬,其中一个停下来,俯着身,双手撑在膝盖上,低头左右看看,随手拿起一件淡青色的衬衣朝自己身上比了比。
“哈拉少,哈拉少......”
牛仔布料的棉衬一般号码都会稍大良好,毕竟布料在弹性上有所欠缺,俄国佬拿着在身上比了一番,看上去大小还挺合适,便左右顾盼着笑道。
走在他旁边的另一个俄国佬戴了一副金丝边的眼镜,看上去质彬彬的,右边脸腮靠近嘴角的地方长了一颗蚕豆粒大小的痦子。他走到摊前蹲下,也伸手拿过一件棉衬,两根手指捻着衬衣下摆搓了搓,连连点头。
楚振邦不担心这些棉衬没人看的上眼,前世认识不少俄罗斯人,按照他们的说法,在苏联解体前后,苏联国内的轻工业消费品市场供应紧张,轻纺类的服装供给缺口很大。一个很普遍的说法,苏联的年轻人认为他们的生活甚至比不上美国的乞丐,不为别的,就因为美国的乞丐都能穿上牛仔裤而他们却穿不上。牛仔系列的服装就是这年代苏联国内的流行趋势,尽管牛仔布料的棉衬与牛仔裤有着截然的不同,但也不可能没有市场。
两个俄国佬显然对这些棉衬很感兴趣,两人一个蹲着一个站着,叽里咕噜的交谈一番,偶尔看向楚振邦的目光中还带着几丝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