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但依然攀不起“那些人”(第2/2 页)
胡周的母亲并非总是不苟言笑,比如和老姐妹们聊天的时候就笑得很爽朗,但在家里就不怎么笑,至少从不会因为儿子的努力而笑。
胡周觉得自己家里有三少:自己睡得少,父亲赚得少,还有就是母亲笑得少……
不管怎么说,挂在楼外的横幅绉绉的,还算中规中矩,班里板报上的口号就直白多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对此,班上早熟的体育生方鲁直嗤之以鼻:“我是男的,大老爷们,一出生就注定是在上面的人。”但“丧诗”立刻提醒他:“这里的‘上’应该是动词。没人可上,你再撸又如何直?”
于是“丧诗”被恼羞成怒的方鲁直以两倍于己的体重熨烫了一遍,感觉是弯了。
一上午的课上得七荤八素,课间休息无限趋向于零,等有空跟同学聊聊补习班的时候,已是午饭之后。
一个班的人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学霸假装讨论题目秀着优越,学渣假装潇洒自暴自弃。
还有一些小团体,既有学霸,也有学渣,将他们联结在一起是从综复杂的家庭背景关系。胡周知道,这些人非富即贵,要打听什么补习课最好,从他们这儿应该能问出些有价值的消息。
但是,从消费水平到兴趣爱好,从气质形象到差异颇大的三观,隔阂无处不在,交流起来恐怕并不容易。
“你好,我想问一下你是不是在补习,哪里的补习课最好?”
“是的,我在补习,现在我这家就不错。”
“能占用你一点时间,跟我详细说说吗?”
“当然可以。”
不,对话不可能这样进行。最大的可能是遭到对方冷淡的敷衍。毕竟我们不熟,对吧?
无论如何,胡周还是硬着头皮上了。
班里看起来见识最广的“那些人”,要属杨林、钱百岁和黎芬这三位。
黎芬化妆很浓,嘴很毒,据说家里开夜店的,近乎垫底的学习成绩明确表达了她对念的否定态度。问她是不合适的。
杨林似乎有个当县处级干部的父亲,平时为人处世有点城府,说话不太实在。
钱百岁是农村来的,虽说父亲是村长,也算是官,但钱百岁本人倒是挺直爽的。
于是,他首先找了钱百岁:“我想报个高考冲刺班。你见多识广,能不能给我推荐一个?”
钱百岁直爽地回答了他:“我也不知道哪家好。我爸给我找了一个,过几天才开始上课。不过听说挺贵的,好几万呢!你出得起吗?”
胡周:“……”
钱百岁:“我还有事,回聊。”
然后,胡周怀着不怎么舒服的心情找了杨林。
杨林正在对着一张数学模拟卷发呆。
胡周耐心地等了一会儿,等到他的眼神开始移动,才开始跟他尴尬地攀谈:“我想报个高考冲刺班。你见多识广,能不能给我推荐一个?”
杨林说道:“这个嘛,要一分为二地看。懂吗?补习班良莠不齐,找对了,事半功倍,找错了,那就是白白耽误时间,还浪费钱。”
胡周心想我问的就是哪家好呀,这算什么回答,于是追问:“那你觉得哪家好?”
杨林道:“好不好是相对而言的,看你和什么水准比。新阳市是个小地方,顶了天也就这点水平了。想要更好的,至少得去省城。”
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杨林始终在打量手里的试卷,没正眼看过胡周。
胡周急道:“那你打算上哪家?”
杨林抬起头来,问:“你问这么详细干什么?”
于是胡周知道,从这人嘴里是问不出什么实质性的答案了。
除了这三位,其他的“那些人”是其他班的。包括“那些人”当中最出名的那个顾彬,隔壁一班的大帅哥,拿过省里的奖,据说在省城有很多关系,但是,胡周和他们完全没有交情。
白忙一阵,胡周觉得还是找和自己比较熟的朋友们聊聊。虽说他们都自称没有补习,但或许能从他们那里问到更多线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