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土木堡
【之前提到过大明二十万冤魂,咱今天要好好说说这事情,想必朱元璋先生和朱棣先生肯定很想知道。】
朱元璋和朱棣瞬间坐直身体。
【说起这个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朱棣先生的好大孙,明宣宗朱瞻基。】
朱棣直接瞪向额头已浸满冷汗的朱高炽,后者现在脑子一片空白,嘴唇哆嗦着喏喏:“二十万、二十万,冤魂~~~~~~”
【作为皇帝,朱瞻基的能力非常全面,简直就是六边形战士。】
天幕出现一幅人物能力图,包括军事、政治、经济、化、外交以及个人品质,各项能力直接拉满。
【朱瞻基从小就跟随朱棣学习,并受父亲明仁宗朱高炽熏陶,治武功皆是不俗。】
大大的问号出现在古人们脑袋之上,不是要说二十万冤魂吗?这算什么!
【诚然朱瞻基能力很强,但唯独缺少他祖父的战略眼光。也正是这份眼光的缺失,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在经过明太祖朱元璋八次北伐、朱棣五次北伐后,蒙古诸部形成较为稳定的势力----瓦剌、鞑靼、兀良哈三部,三部都接受明王朝敕封,但这种接受又夹杂着对大明王朝北境的不断劫掠袭扰。
虽然明王朝没有实现消灭蒙古诸部的目标,但是也正是这种分裂之下,瓦剌、鞑靼之间为了争夺势力范围不断的互相攻伐。
而作为最好的羁縻政策,朱棣时便时而攻伐鞑靼、时而攻伐瓦剌,防止在蒙古高原重新出现一统的局面。
但在宣宗时期,这种局彻底被打破,在停止大规模用兵的同时,他对于蒙古诸部采取的是积极不干预的政策。
这种政策的弊端就是对西部蒙古的瓦剌的强大坐视不顾,对于备受脱欢攻击的鞑靼部也拒绝履行宗主国义务、坐视不顾,反而对于早已臣服大明的兀良哈部却大打出手。
这种错误的对外政策,所带来的恶果便是瓦剌部在脱欢为首领时,打败阿鲁台的鞑靼部,进而在正统初年实现了蒙古帝国的再次统一,祸患已成。正统四年脱欢死后,也先承位,瓦剌的势力也达到了鼎盛。】
【历史何其相似,朱棣不顾年老,三年三次北伐,这才导致阿鲁台在宣德六年,也就是朱棣死后第六年,遭到瓦剌吊打,被迫放弃了呼伦贝尔草原,逃亡到漠南……很多人对这情况不应陌生吧?
西汉时,南匈奴遭北匈奴吊打而逃亡漠南。于是汉宣帝大手一招:亲爱的,到我怀里来。从此南匈奴成了汉王朝的北方屏障。
大唐时,东突厥的颉利可汗,被薛延陀汗国揍得也跑到漠南。于是大唐战神李靖,一战灭东突厥,后来他们也成了大唐的北方屏障。
如今的朱瞻基,手握汉唐剧本,这是朱棣五伐漠北,用性命给他换来的千载难逢的良机。结果朱瞻基,却不顾大臣嗷嗷叫着,出兵或招降,来了句:乘人之危而击之,岂仁义之师?并严令边关不得攻击!
这等于是朱棣把饭送到朱瞻基嘴边,他却表示:饭里有肉糜,罪过罪过……由此,阿鲁台被瓦剌吞掉,一个庞然大物,重新兴起在北方。】
【仁义、道德、正义?何其可笑,你们对异族讲仁义道德,可否想过被肆意屠杀的百姓?可否想过被蹂躏致死的女子?可否想过从小就失去亲人的孩童?说你们篡改圣人之言还不承认,孔夫子怎么说的,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外交’从来都是将本国利益放在首位,对,就是利益,在‘利益’面前,什么天朝上国的面子都是狗屁,我不知后世儒家脑子都是怎么长的,宁愿自己吃亏也要维持那可笑、可怜的脸面,你们的脸面比老百姓的命更重要吗?】
【两国之间、两个民族之间没有面子可言、没有友谊可谈,唯独利益,也只有利益才是永恒。我们现在有句话还希望老祖宗们记住: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帝王们都在心里琢磨这句话,有人点头、有人叹息、有人不屑一顾。
从不在意自己的话会不会冲击古人们的世界观,一幅地图出现在天幕之上。
朱棣看着那一大片写着瓦剌的庞大地图心里暗惊,瓦剌如何变成这般怪物,正值壮年的帝王眯起的双眼中射过一抹寒光,‘五次不够,这次朕要彻底打垮瓦剌和鞑靼。’
【朱瞻基三十八岁这年病逝于乾清宫,仅仅九岁的英宗朱祁镇即位,在太皇太后和朱瞻基的托孤大臣三杨的掌舵下,大明朝政相对稳定。不得不说,皇位传至朱高炽这里,老朱家的媳妇个顶个的优秀,马皇后、徐皇后、张皇后,三任皇后在华夏历史上都是排得上号的千古贤后。】
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有一个算一个,都挺胸抬头满脸自豪:‘对,这就是咱媳妇!’
【随着三杨和张氏的离世或退出政治舞台,太监王振逐渐崛起并成为朝政中的重要人物。他利用英宗的宠信,结党营私,干涉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