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离别时难见更难(上)(第1/2 页)
赖彪心中苦涩,感慨万分,对何真真躬身道:“梁园虽好非久恋之乡,毕竟这里没有更大的发展空档,没有任何进一步的希望,是个死地。
如果敌人堵住了进来的路,如果这里没有足够的兵力,没有足够的粮秣,这里的所有人只能任人宰割,绝无生路。
我们能够侥幸发现这里,说不定碰巧也会被别人发现这里,那时候,我们还有选择吗?
侵犯的敌人少了,我们可以灭掉他们。但是人多了,来个几千人,上万人,那就是大麻烦事。
好在,这里易守难攻,只要人手足够,大帅,您看,那峡谷,就像两堵百丈高墙,壁立如削,我只要在峡谷里两头各放上一百人,配足了弓箭手和滚木礌石,即便是上万大军,要想攻进来,也要用尸体把峡谷填平之后。
所以,以前没见到大帅的时候,我就想啊,哪一天如果山穷水尽了,我就带着兄弟们死守这里,永远不会出世了。
万幸啊,大帅自天而降,给我们所有人带来了希望。”
赖彪的话,何真真听了心中一动。
她从心底对安西四镇的前途担忧。她不明白为什么产生这种念头,只是这个念头在来安西的一路上,将近两年了,总是时不时地出现在她心头。
她笑着对赖彪道:“你的想法其实不算错。世事无常,水无常势,哪怕是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安西是大唐的屏障,可惜啊,现在却孤悬西域,谁知道将来是什么结果呢?
如果真有这么一天,还请你看在今日的友情上,带着兄弟们来这里,保住安西的一丝血脉和香火。
如果我有了孩儿,那就拜托你来照顾了。”
听着何真真推心置腹的话,赖彪心中非常感动,这是把自己真的当成了自己人啊,不然,这种话,说出来的人无妨,听到的人被杀头是非常可能的。
他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大帅!大帅!我就是随口说说,绝无二心,我相信,大唐的安西一定不会丢失!大唐的皇帝也不允许安西和北庭两个大都护府出事的!”
何真真微微摇头,她知道,安史之乱几乎耗尽了大唐国力,平定安史之乱、大败吐蕃、回纥和党项的伯父郭子仪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举贤不避亲,把自己的亲侄儿郭昕举荐给皇帝,皇帝怎么可能不准?
郭昕这是真正的临危受命,他来到安西,这可绝对不是好差事。
和那些被长辈们安置到看上去凶险无比的雁门关、潼关、河北和河南的将门子弟们纯属是下去镀金不同,郭昕必须带领全军和吐蕃联军不停地拼命才能保住安西不失!
而且,这一路走来,她亲眼看到了,大唐的边防犹如筛子,处处漏洞,到处都是大窟窿。
大唐边民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可谓遍地哀鸿。
唯有长安,那些和夫君同龄的家伙们,仍在歌舞升平,诗词歌赋,醉生梦死!
而且,河套一地,已经被吐蕃联军彻底拿下,完全隔断了安西和大唐朝廷的联系。河西走廊成了吐蕃肆意奴役大唐边民的殖民地。
这种情况下,夫君他们是怎么顽强地和吐蕃人作战的?
何真真知道,夫君郭昕只带走了不到一万人!这不到一万人的军队,还全都是步卒!而且几乎没有经历过和异族的以命搏杀!即便是安西守军,据说也只有一万左右的能战之兵,就是这些战兵,也老弱不等,青壮战兵,全都被封常清给带走平定安史之乱去了。
随着封常清和高仙芝被一个叫边令诚的狗宦官诬陷,遭受极刑,他们被冤死,导致安西铁军军心涣散,这些人再也没有回到安西。
此时的安西和北庭的整个局面,绝对不容乐观。
得不到大唐朝廷的援助,没有援兵,只有那绵绵的数千里的防线,需要他们以不到三万人的疲兵、老弱之兵往来冲突,顽强地守卫着国土,他们经受了怎样艰苦卓绝的奋战和牺牲?
向郭子仪求援?自己的夫君即便是求援了,那“朝罢归来笏满床”的郭大将军、权倾当朝的郭子仪大伯恐怕也无能为力吧?
历史上记载,郭子仪没有向安西四镇派出一兵一卒!而他当时完全可以全力支援自己的亲侄儿郭昕。
为什么郭子仪要这样做?唯一的解释或许就是此人大公无私了。
当时大唐和安西已经被吐蕃联军隔断了联系,朝廷包括郭子仪认为郭昕他们全部玉碎了吧?安西失守了,还有必要派去援军吗?更别说,当时大唐的军力也不允许那样做了。 或许还有他的其他考量?他晚年花天酒地娶妾纳女,未尝不是保命的手段。